生活自理往往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能力,在我们的认知中,这些应该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和学习。有部分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特长的培养上,器乐、朗诵、唱歌、钢琴等等。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是非常支持的,但同时我更关注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因为这是孩子一生的基础。如果说视障人士的成功,我认为有三个阶段:第一,能够独立、自理、自强、自立,那么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第二,在完成第一个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能够赡养自己的父母那么我认为非常了不起;第三,在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我认为是值得所有人佩服的。第一条应该是所有家长的愿望,但在现实中我们却没能把重点放在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上。
到底什么是生活自理呢?是衣食住行吗,不全是,它是一种能力,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包括吃饭、购物、出行等等;包括语言表达和沟通;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包括独立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包括基本的运动能力,视障儿童还需要定向行走能力。原来生活自理并不简单,是每个人不断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在视障儿童的成长过程中0-6岁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如0-6岁是儿童思维和记忆的重要阶段,特别是3-6岁;0-3岁是婴幼儿精细运动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等等。那么我们家长如何进行培养呢,其实也简单,让孩子多玩,有机会玩、有兴趣玩、有时间玩,家长给予适当的陪伴。掌握一些方式方法,比如说孩子听到有声音的玩具,想去伸手抓,那就让孩子自己抓,抓不到的时候他自己会想办法,手伸的再长一点还是爬过去,当看到孩子吃力的想抓握这个玩具时不要直接送到他的手里,观察和等待是非常必要的,观察孩子的表现。这个过程是不能忽视的,孩子在思考,在想解决的方法,锻炼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说穿衣服,孩子们经常会把衣服穿反,裤子前后不分,家长可以在裤子上作一个标记,帮助孩子区分前后。上衣同样的道理,还可以帮助孩子分清楚前后、里边外边等。其实这也是认知、定向、粗大和精细运动的活动。我们的职责是教不是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独立去做,这个过程是孩子探索的过程,也是空间概念的养成。还有穿鞋,低年龄段好多小朋友都分不清楚左右,穿反了也没感觉,也可以利用做标记的方式。另外低龄儿童的鞋子开始尽量是粘扣的,系鞋带对精细运动要求太高,可以放到以后练习。
语言也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之一,儿童的语言的练习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其次是要学会用正确的、文明的、礼貌的用语交流;然后是要掌握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意愿;最后通过语言的表达建立自信、良好的性格。视障儿童在语言表达通常表现在以上几种情况,一方面是吐字不清,发音不准,语句不完整、或者不够自信。另一方面是让孩子学会和别人交流,包括举止、表情等。这是语言练习的最终目的。沟通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只会表达,不会沟通也会造成很多困难,表达和沟通是两个概念,在表达的同时也要关注对方在说什么,我们要积极鼓励孩子多说、肯定孩子爱说。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如购物、外出游玩、和其他小朋友活动的时候等,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愿意交流的心理。让孩子多参与其它小朋友的活动,丰富孩子生活经验,参与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沟通、合作、分享、交流、甚至是矛盾,这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途径,是我们通过缺陷补偿、后期训练达不到的效果。成年人带孩子游戏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是完全不一样的。
生活离不开活动,运动能力是能够充分体现视障儿童的空间感知、方位、声音、思维的重要表现。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错过最佳发展期后通过补偿训练是非常困难的。婴幼儿时期精细运动和粗大运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视障儿童这些规律显得有些混乱,一方面是儿童自身视力的缺陷导致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练习进行缓慢,因为运动本身和视力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长时间的训练缺失会造成孩子们运动能力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是当婴幼儿时期孩子出现了眼病后,前几年基本上都是在治疗、康复、保护中,可能关注不到孩子的运动发展,特别是0-3岁这段时间甚至0-6岁这个阶段,耽误了孩子的精细运动和粗大运动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是造成视障儿童运动相对较弱的原因。
出行是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所以定向行走是视障儿童不可缺少的技能,定向行走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行走是人的基本运动,通过行走能够达到锻炼的目的,提高身体技能,促进身体发展;然后经常外出行走可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开阔思维和“视野”;最后通过定向行走的训练不断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大家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理念起决定性的作用。家长要给予时间和安全的空间,当我们感觉孩子在乱走的时候,其实不一定,家长可以观察一下,他可能在探索自己在哪儿,在听周围的声音,尝试摸索身边的环境,尽可能不打断,适时的引导和保护就行。在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比如说我们给孩子找到一个座位,通常就是坐这儿吧,那么孩子可能会有点恐惧,为什么呢,他不了解这个座位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要坐在座位上了,把孩子手放在座位面上,让孩子自己触摸座位,感知座位的特点,软的硬的高的矮的,有没有椅子背儿等等,让孩子主动探索;
生活自理能力在学龄前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是多方面能力的养成,认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社交等等。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会适当放手,远离过渡保护。希望每一位视障儿童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难在坚持、成也在坚持、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相信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