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海外资讯 /心连心的残障融合

心连心的残障融合

作者:特丽萨·坦 译者:春鸭
来自:《踏浪残障人电子资讯》
人气:810
2017-01-20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许多新加坡人觉得无法轻松地与残障人士交往。为了改变这一心态,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上初中时,我有个朋友,她很少谈起她姐姐,我只知道她姐姐住在“淡宾尼之家”(淡宾尼是新加坡最大的一片居民区—译者注)。当时,我天真地认为,我的这个朋友家很有钱,她父母买了两处房产,她姐姐是住在她们家在淡宾尼的房子里。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淡宾尼之家”是专门接收智障人士的托养机构,由此我也突然明白了我朋友不愿意谈起她姐姐的原因。

     我成长于1980到1990年代,那时候有许多新加坡人把他们的残障孩子留在家里,或者送到远离公众视野,远离公众关注的机构中去。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恐怕是因为羞愧、恐惧和无助。

     这样的现状无疑是令人失望的,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里,新加坡政府和慈善机构都曾为改善残障人士的生活作出过巨大的努力。

     研究结果:

     连氏基金会针对1000人关于社会对残障儿童态度的调查显示,将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相信,新加坡人愿意和特殊需求儿童在公共场所共处,但并不愿意和特殊需求儿童交往。

     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受访者说,在他们的社交圈子里没有特殊需求儿童。即便是那些通过朋友或亲属认识个别特殊需求儿童的人们也表示,在与特殊需求儿童的交往中,他们也会有不舒适感。当面对特殊需求儿童时,他们最常见的感觉是同情、怜悯和爱。在调查中,有一半的家长也表示,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教室里和特殊需求儿童坐在一起。

     再看残障人本身,国家福利理事会于近期发表了一项针对1000名残障人的调查结果。这一结果显示,有62%的受访者认为,他们遭受到了社会排斥,无法融入社会生活。此外,他们还认为,因为没有机会,所以他们无法对社会作出贡献,也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有鉴于调查结果,残障人有这样的感觉也就毫不奇怪了。显然,针对残障融合的呼吁并未得到普通新加坡人的广泛支持。

     在过去的十年里,新加坡政府在残障人领域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加大对特殊需求儿童教育和医疗的投资等等。然而,改变观念,做到心连心的残障融合仍是个美好的愿望,而且单靠投资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

     在促进残障融合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有些工作是刻不容缓的。在过去的十年里,新加坡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语言障碍和整体发育障碍等疾病的发育障碍儿童的数量就增加了三倍。去年,新加坡大约有4000名儿童被诊断出存在发育障碍,而2005年只有1300人。

     专家认为,在新加坡出生的儿童中,有5%—6%存在不同形式的发育问题。随着确诊病例的增加,会有更多中度发育障碍患儿进入主流学校。去年,在主流学校就读的中度特殊需求儿童(智障儿童)就有13000人,占新加坡同期学生总数的2.7%,几乎是2006年同类学生数量的三倍。所以,普通学生已经很难避免和特殊需求学生比邻而座了。

     在新加坡,有更多的儿童可能会被诊断出存在意识、感知和能力发育障碍。此外,新加坡还是个快速老龄化的国家,老龄和疾病又可以导致老年残障。

     一个人应如何改变残障观呢?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公共教育也应该提高对残障问题的认识。

     在连氏基金会的调查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受访者说,在他们的社交圈子里没有特殊需求儿童。即便是那些通过朋友或亲属认识个别特殊需求儿童的受访者也表示,在与特殊需求儿童交往时,他们有时会存在不舒适感。在与特殊需求儿童的交往中,他们最常见的感觉是同情、怜悯和爱。

     这表明,导致与特殊需求儿童缺乏交流,普通儿童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特殊需求儿童在教室里比邻而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忽视和踌躇,而偏见并非其主因。所以,要想改变心态就必须要创造出适当的方式,加强非残障人与残障人之间的交往,这也是消除误解的有效方式。

     多年来,残障人协会等残障人支持性组织一直在组织对话活动,试图提高公众的残障意识。残障人协会深入学校、企业和其他机构,帮助公众了解残障人的生活,思考消除残障人所面临障碍的方式。残障人协会的常务理事Marissa Medjeral-Mills介绍说,一些参加过对话活动的学生也在自己的学校里组织了类似的活动。

     同时,新加坡国家福利理事会也于近期开展了更大规模的残障意识倡导活动。通过网站、公众对话和与残障人交流与交往的建议,新加坡国家福利理事会希望推进残障融合。

     除了提高意识,不同组织还在大力推动残障儿童与非残障儿童的融合与交往。比如,新加坡教育部于2012年规定,20所招收残障学生的特教学校要与主流学校建立结队关系,使残障与非残障儿童在学校内外有交往的机会。

     今年1月,一家慈善组织又开展了新加坡首各学前融合教育项目。在承办项目的幼儿园里,残障儿童和非残障儿童在同一个教室内学习、游戏。在这个幼儿园六个月至六岁的儿童中,有大约30%是患有自闭症和唐氏综合症等疾病的残障儿童。这所幼儿园的园长Lena Koh说,在幼儿园里,残障和非残障儿童不仅相处融洽,而且也能很自然地在一起学习、游戏,彼此间根本不存在恐惧和犹豫。“非残障儿童根本不会歧视和排斥残障儿童。”Lena Koh说:“这样的事情只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目前这所幼儿园有75名儿童,还有138名儿童在等待入园。

     新加坡教育研究院儿童教育和特殊教育副教授Kenneth Poon说,研究显示,与残障儿童一起学习的非残障儿童更懂得与不同人交往的方式。如果这样的经历是正面的,那么这些学生更愿意发展正向的自尊、自信和领导力。

     随着更多的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更多的家长将会打消疑虑,放心的让自己的孩子和残障儿童一起学习、游戏,他们的孩子也会由此构建新加坡真正融合的基础,残障人也将会摆脱排斥,真正融入新加坡社会。


录入:伊然 添加:2017-01-20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版权所有

  • 网站制作: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网站工作组
  • 京ICP备11025159号-3
  • 无障碍技术支持单位:烟台朱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