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学前视力残疾幼儿小幼衔接过渡期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学前视力残疾幼儿小幼衔接过渡期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作者:朱素雅
来自:
人气:3405
2011-08-19

 

      学前盲幼儿的过渡期教育是指对即将进入小学的视力残疾孩子所实施的幼小衔接的教育教学及教养工作。对盲幼儿来说,视缺陷是影响其身心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一个绝对因素,决定他们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育,帮助他们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平稳过渡,这对盲幼儿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长期目标来看,学前过渡期教育要为盲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从近期目标来看,应包括为盲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做好过渡期的准备: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心理适应与准备,学习时间、学习形式的过渡,以及学习所需的各种技能的训练。

      一、关注学前盲幼儿小幼衔接的过渡期教育原则

      浙江盲校从2002年8月开始了对4-6岁学前盲幼儿小幼衔接的过渡期教育进行实践研究,尝试开设了学前盲幼儿的过渡期教育课程。通过实践研究收效极大,深感此项研究对学前盲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就读的重要。为此总结出学前盲幼儿小幼衔接的过渡期教育必须坚持的三大原则:一是实用与全程,二是安全与相符,三是游戏与意义。

      二、重视学前盲幼儿小幼衔接的过渡期教育工作内容

      1、自我照顾——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使盲幼儿渐渐独立起来。

      2、行为习惯养成——建立课堂常规,如使盲幼儿的上课时间从30分钟逐渐过渡到40分钟,与小学上课时间接轨。

      3、自我服务——包括对盲幼儿自我保护、自我整理、疾病预防等自助服务的训练。

      4、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前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前盲幼儿一直保持“渴望上小学”“争做一名合格小学生”而期盼着、自豪着、兴奋着,而努力着,只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才能让学前盲幼儿顺利进入幼小衔接的过渡。这是至关重要的。

      5、前盲文准备——为盲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进入前盲文学习,进行盲文前准备技能的各项训练。

      6、体验小学——带领盲幼儿参观体验小学部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生活。

      7、评估反馈——调查评价学前毕业盲生在小学学习生活情况,随时改进或调整现行学前过渡期教育课程。

      8、教学形式调整——从以“游戏”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

      9、教师合作——与一年级老师合作,邀请参与学前盲幼儿教育活动。介绍盲孩子现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提出建议共同探讨。

      10、教育安置——期末,召开学前盲幼儿家长、一年级老师、生活老师、多重班老师、学前老师、保育员及学校领导参加的“学前盲幼儿的安置会议”,根据每个学前盲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安置。

      幼小衔接过渡期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上面所列举的只是部分主要工作内容。

      三、建构学前盲幼儿小幼衔接的过渡期教育课程

      根据学前盲幼儿幼小衔接的过渡期教育原则、主要工作内容及其学前盲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浙江盲校学前教育通过多年的实践尝试,在课程建构中进行学科的渗透,合理利用浙江盲校校园环境文化、本土乡情资源、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盲幼儿个别化教育、家校共育、日常生活等资源,寻求科学的课程生成模式的突破。注重过渡期教育课程的预设,对照IEP及各领域培养目标再结合盲校小学一年级的新课程标准,构建起“过渡期教育课程”,从而使学前视障儿童的幼小衔接教育教学工作得以完善。具体如下:

      第一建构生成性校园文化课程。包括校园自然课程及校园文化课程的生成,利用浙江盲校美丽校园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文化资源,尽量让学前盲幼儿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这对于从小生活在黑暗孤寂中的、从小被关在家里(极大部分)的视残幼儿来说已是非常的不容易了。当然还得鼓励盲幼儿大胆触摸观察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努力去亲近自然,亲身感受校园环境中所包含的一切文化底蕴,同时也让盲幼儿建立起爱护校园、保护学校环境的意识,为丰富过渡期教育课程内容,顺利进行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第二开发蕴涵本土乡情的地方课程。杭州、富阳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西子湖畔、富春江畔的名人传说感动着我们的盲孩子,清澈甘甜的富春江水滋养着我们的盲孩子……充分挖掘本乡本土的课程资源,引导盲幼儿感受家乡的美丽和发展,激发盲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成为合格小学生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第三挖掘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对正常幼儿来说,许多社会交往技能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模仿无意间就学会了,但盲幼儿却不能自然获得,必须创建具体情境,再接受系统的教育课程的干预才能获得。于是尽可能为盲幼儿创设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组织盲童与普幼、特校(如聋哑、弱智)的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联谊交流活动。这样使盲幼儿不仅学会了与人交往、礼貌交流的技能技巧,还特别使盲幼儿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了解到同龄其他明眼小朋友的生活学习,并知道还有与自己不一样的其他残疾孩子,增强了自信,懂得了感恩,知道了不能光接受爱还要给予爱、付出爱,懂得“施比受更为有福”学会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时还培养了学前盲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世界、观察事物的能力,适时进行正确的前定向行走课程训练,培养盲幼儿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使盲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大大提高,从而让盲幼儿顺利进入小学进行同伴交往、学会交流、学会生活,更加充满自信。这是学前盲幼儿小幼衔接的过渡期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

      第四尝试家长辅助教育课程。针对盲兼多重残疾的盲幼儿,利用陪读家长资源,弥补教学人员不足。让这些学前家长也参与到特殊孩子的教育教学中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盲幼儿的评估、制定各领域的IEP计划;有必要时还需邀请家长一起参与上课、参与活动,使家长起到辅助老师的配合作用;并给家长布置活动任务及指导教育孩子的义务,构建起“家长辅助教育课程”。这样既加强了亲子教育也强化了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心。使这些特殊中的特殊孩子也能顺利地进入盲校小学学习或特殊班的学习,进行良好幼小衔接的过渡期教育。

      第五增设盲幼儿过渡期教育个训课程。这主要是对有特殊需要的盲孩子增设的个别化教育训练课程。对有特殊行为问题如:扣眼、啃咬手指、不停转动身体、习惯性摇头等盲态较严重的,自闭倾向的学前盲幼儿进行教育矫正;同时对学习上有困难、有障碍的及有超常能力的盲孩子也要进行个别化教育课程的开设。当然,个别化教育课程的开设离不开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匹配,使这些特殊盲幼儿也能顺利进入小学进行正常的学习打好基石。我们的口号是“不抛下任何一个——一个都不能少”,这就是我校坚持的“给予盲幼儿最适合、最需要”的过渡期教育。

      这课程模式展示出盲幼儿的发展是在其实际的需求、独特的差异中进行的;是在显性和隐性的环境中诱发的;是在家校合作的影响下统一地连续发展的;寻求 “盲幼儿是课程主体” 的生成性突破,从而激发盲幼儿对进入小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小学学习各项技能的训练,发展盲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前所必需的各种技能,为盲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为学前盲幼儿做好良好的幼小衔接,使得盲幼儿能顺利的进行学前过渡期的教育。

      总之,学前盲幼儿幼小衔接的过渡期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特教工作者有目的、合理地培养和指导,才能使学前盲幼儿顺利进入幼小衔接的过渡,让盲幼儿从中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促进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潜力的挖掘,为今后进入小学的正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帮助学前盲幼儿顺利、平稳的过渡到小学的学习。

      参考资料:

      1.陈靖齐等译:特殊儿童早期教育。新加坡商汤姆生亚洲私人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06年。

      2.Marilyn Friend William Bursuck (2002):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P14-17

      3.徐俪瑜等译:幼儿独立生活技能训练手册。台湾心理出版

录入:伊然 添加:2011-08-19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版权所有

  • 网站制作: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网站工作组
  • 京ICP备11025159号-3
  • 无障碍技术支持单位:烟台朱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