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特殊+普通”科学有效安置形式的探索及其成效

“特殊+普通”科学有效安置形式的探索及其成效

作者:周丽莉
来自:
人气:2669
2011-08-08

 

      近些年来,随着健全儿童早期教育的倍受关注,视力残疾幼儿的早期教育也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重视。与健全儿童早期教育不尽相同的是,如何对视障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安置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南京盲校的视力残疾幼儿的教育是为南京地区0—6岁的视力残疾幼儿提供服务,其中0—4岁是与为家庭提供支持为主要服务模式,而4—6岁则主要与学校教育服务为主,对于严重的多重残疾幼儿,也主要采取定期家庭访问的形式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对于所有学龄前的视力残疾幼儿,学校都要登记造册,并对其进行简单筛查评估,确定其教育安置形式。原则上,尽可能寻找愿意接受视力残疾幼儿入园安排其入园学习,盲童学校学前教育老师为这些随读在普通幼儿园的视力残疾幼儿提供定期寻访等服务。其次,考虑安置在学校的学前班接受教育。由于学校教师编制、学校教室和住宿等的限制,学校不可能接收所有4—6岁的视力残疾幼儿就读,只能接受相对离学校较近、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视力残疾幼儿入学前班学习。对那些目前即不能进入普通幼儿园,也不能进入盲校学前班的视力残疾幼儿,只能采取在家庭内为其提供初级的家庭干预服务。通过几年不断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特殊+普通”的视力残疾幼儿早期教育安置形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特殊学校的早期学前教育

      特殊学校的早期教育是指在盲人学校专门开设的针对视障儿童的学前班,开展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活动。目前许多盲人学校都已经开始或者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这样一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其优势在于:教育教学资源相对集中,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较丰富,教学及生活环境无障碍程度高等,但由于相对隔离,视障儿童融入社会受到一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身心发展,同时由于盲校开展早期教育大多起步较晚,尚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实践中许多问题还需深入探索。

      我校于2004年成立“启明幼儿园”,开始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学生逐步由刚开始时的3名,逐步发展到现在的8名,办学规模正不断扩大。在中美合作项目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参考普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了课程计划,编制了相关课程的教学纲要,设置了促进视障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科,如:生活技能、定向行走、盲文前技能、感统训练、个训等等,旨在为盲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和将来顺利的升入小学奠定基础。我们每年通过召开新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班级开展的教学活动,以便做好家园配合工作。在新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测试评估,依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制定长短期目标,然后再根据这个目标为孩子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并且利用个训活动满足学生在不同方面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发现经过学前班教育过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义务教育后,明显的要比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能适应学校生活,而且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要明显处于优势。

      二、普通幼儿园的早期教育

      所谓普通幼儿园的早期教育,就是让视障儿童直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融合教育”,这是顺应视障教育发展潮流、科学安置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形式。尽管这种融合教育形式有很多的好处,首先由于就近入园,视力残疾幼儿可以可以与父母在家居住,增加了父母与视力残疾幼儿相处的机会,有利于视力残疾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由于与他们同龄的正常幼儿一起学习、游戏,可以帮助视力残疾幼儿增进表达及沟通的能力。其次,也有助于正常幼儿了解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个别差异,为其未来成为有爱心、同情心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此外,无论对家庭和社会也都会有很多好处,可以节省视力残疾幼儿住宿的花费和家长的精力等。但开展“融合式”的早期教育特别需要普通幼儿园的接纳和包容,需要老师的辛勤付出,同时,由于普园老师专业知识的相对缺乏,因此,在实施这种安置形式时,还需要我们特殊学校老师的共同参与,因此我们会对在普园就读的视障儿童定期的进行巡回教育辅导。所谓定期辅导就是每周或每月到普通幼儿园,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家长、老师一起为视障儿童共同拟定教育目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此外我们还要为视障儿童提供教学内容的放大教材或者是实物改造书,以及帮助普园老师根据视障儿童的实际情况改造他们身边的环境等等。每一次巡回辅导都是对前一次辅导工作的检查和评估,也为新一轮辅导做好准备,每次巡访都有详尽的记录。

      以芊芊为例,2005年的时候我们想方设法配合家长,将年满3岁的芊芊安置在普园学习,前半学期都是她妈妈陪读,帮助她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而普园的老师不仅仅在班级宣传,让小朋友们平时多关心芊芊,在她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还根据芊芊的情况把教室环境进行了改造,如:在茶杯架上将芊芊放茶杯的空格里贴上突起的标记,这样芊芊在需要喝水的时候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杯子;还有芊芊的小椅子背上和睡觉的床框上,都能看到老师为芊芊做的小标记。我们则根据芊芊的学习内容,将画册和操作材料,尽可能的改造成实物课本,方便与芊芊通过触摸进行学习,同时我们也对普园的老师进行培训,让他们知道如何对盲生进行教学,以及一些简单的技能等等,经过3年的学习,芊芊已经顺利的进入普通小学了。

      自2005年我们尝试让第一位视障儿童进入普园学习至今,目前已有9名儿童安置在普园学习,其中还有一位在早教中心接受教育。可见融合教育逐步为人们所认同,正成为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形式,走向融合应当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虽然将盲生安置在普园学习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融合教育”的理念,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普通幼儿园教师缺乏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的知识,以及制度和政策的限制使得视障儿童被接纳与被关注的程度都会大打折扣,“融合式”早期教育不得不受到一定限制。

      三、家庭中的早期教育

      现实情形下,还有一些视障儿童因各种因素制约,难以接受正规的早期教育,还只能生活在家庭中,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孩子的父母来承担喂养、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或由外请的保姆来照看孩子,即所谓的“家庭式”早期教育。这种形式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对婴幼儿教育理论、内容及方法的知晓程度,家长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有绝对的时间保障等因素,但由于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亲情对孩子的呵护,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且教育成本较低,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的一种形式。

      为了弥补这种形式的不足,作为一所专业的学校,我们通过采取家庭式的巡访,自觉的担负起资源支持和教育服务工作,帮助家长进行有效的教育。由于视障儿童来源于不同地方,存在着地区差异,再加上每个儿童的父母年龄及文化程度不一样、教养方式也不一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和家长交谈,从家长那里了解孩子的一些喜好和特性;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观察,详细的做笔记;根据记录对其进行初步的评估;根据评估为该儿童制定一个初步的长短期的目标,告诉家长如何针对这个目标实施教育计划;定期上门进行随访,了解其发展情况,以及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孩子的行为变化逐步调整长短期目标,从而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

      以涵涵为例,2008年,我们随访对象中有个孩子叫涵涵,当时他只有1岁半,全盲。通过与家长的交谈和我们的观察,发现由于是独子,而且都是老人带,所以比较娇惯,想吃什么就给什么,不要的东西就一扔,生活也没有规律,家长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非常的苦恼。据此,我们帮助家长分析孩子乱扔东西的原因,悉心指导家长正确的引导方法;针对孩子生活没有规律,我们为孩子制作了实物生活表,把孩子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用一个实物的板表示出来,让家长每天给孩子安排好活动后,带着孩子一起了解一天的安排和内容,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以后做事情的条理性是非常有帮助的。现在,涵涵已经4岁了,在普通幼儿园里就读小班,不良的习惯有了很大改变。

      在家庭教育随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缺乏早期教育的基本知识,面对残疾孩子更是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定期把这些孩子的家长召集起来,通过开展家长培训,亲子活动以及座谈会和个别指导的方式,让家长们初步掌握了视障儿童的“育儿经”,同时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早期教育是一门科学,只要方法得当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还与家长建立了联系方式,如电话,网络等等,对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选择适当的安置形式,是视障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条件,上述三种形式,各自适合不同的视障儿童,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如:实施真正的融合教育还需要有从事幼儿心理、特殊教育、语言训练等专业人员,以及幼儿卫生、保健及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的多方合作,要有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盲校学前班的课程设置必须更加规范,教师的技能有待进一步提

录入:伊然 添加:2011-08-08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版权所有

  • 网站制作: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网站工作组
  • 京ICP备11025159号-3
  • 无障碍技术支持单位:烟台朱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