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视力残疾幼儿学前课程设置的探索和思考

视力残疾幼儿学前课程设置的探索和思考

作者:王莉
来自:
人气:1943
2011-07-25

 

      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而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学前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性发展。视力残疾幼儿学前课程也是要视力残疾幼儿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开发视力残疾幼儿的潜在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设置的理念

      视力残疾幼儿学前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视力残疾幼儿发展为本,满足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根据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发挥学前教育的教育补偿功能,尽可能弥补残疾给幼儿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确保视力残疾幼儿健康、正常发展,为其为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拥有幸福的人生打好基础。

      对于正常幼儿来说,由于平时积累的感性知识比较丰富,加上在视力的帮助下,能够直观、快捷地综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把各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各种技能,如语言、社交、运动、计算能力等,从而有利于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对于视力残疾幼儿来说,他们不仅仅失去的是视力,更重要的是失去了70%-80%左右的信息来源渠道,残疾限制或使他们丧失了利用视力整体观察事物和接收各方面信息的能力。其次,整合教育活动不仅是综合知识的运用,而且还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但视力残疾幼儿的一些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单独专项的康复训练才能形成,如定向与行走能力、感知觉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只有经过专项的康复训练,视力残疾幼儿的视觉缺陷才能得到更好的补偿,才能更加顺利愉快地参与整合教育活动。第三,视力残疾幼儿积累的直观感性经验比正常幼儿要贫乏,要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体验,就要设计符合他们特点的、形式多样的课程。

      此外,由于盲兼有其他残疾幼儿逐年增加,如伴随智力落后、言语交流缺损、严重情绪/行为障碍、肢体障碍(主要是脑瘫引起的双腿肌肉萎缩,不能正常行走)等,不仅仅要关注其学前教育教学内容,还要更多对他们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即在课程设置和日常活动中必须渗透一定的功能性康复训练内容。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通常视力残疾幼儿的课程设置的原则遵循:

      (一)要与视力残疾幼儿的个体实际需要相符合,符合孩子最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

      (二)不要期望课程设置能够满足所有视力残疾幼儿的需要,考虑共同需要的同时关注他们的不同需要。

      (三)既要重视分科课程,也要注重设计适合幼儿的综合知识技能的整合主题课程;既要注重分科知识的教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幼儿功能性技能的个别辅导和训练,使视力残疾幼儿能够得到适当水平的功能康复或降低多重残疾的程度。

      (四)寓教于乐,在玩耍、游戏中学习等指导原则同样适用他们。因此,课程内容要注重游戏、活动性等课程设置。

      三、课程设置内容

      (一)课程构建

      视力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课程可以由发展性学科课程、功能性康复课程、整合性主题活动课程等构建。

      发展性学科课程包括语言、计算、常识、科学、艺术、盲文前技能等。

      功能性康复课程包括定向与行走、运动能力、触觉能力、感知觉统合、生活自理、休闲娱乐等。

      整合性主题活动课程是以视力残疾幼儿为中心,围绕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社区活动等设计相应的主题整合教育活动。内容涵盖幼儿科普知识、常识认知、日常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要求教师设计的活动能够让视力残疾幼儿综合运用已习得的各学科知识和康复训练掌握的技能,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在活动中得到开发。

      (二)主要课程领域内容和教学要点

      1. 语言、沟通与社会交往

      对视力残疾幼儿进行语言理解、表达等方面的口语训练,越早训练开始越好,可以采取听说、谈话、故事、诗歌、游戏等方式进行。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孩子从成人处所获得信息影响其中93%是来自使用非言语方式,尤其是那些学前多重残疾幼儿。因此要让视力残疾幼儿多发展使用非言语方式,即触摸、表情、手势、肢体语言、实物、图片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乃至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的呈现必须是有意义且对幼儿的日常生活重要。使用简洁、明了的短语或是句子,但不是婴儿用语。

      (2)在真实的场景中不断重复有意义的语言交流。鼓励幼儿多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

      (3)聆听孩子,必要的时候才给与纠正,在每项教育活动/游戏/自然场景中鼓励孩子使用有效的语言学习方式进行沟通和交往。

      (4)尽可能给与视力残疾幼儿与同伴、成人及正常儿童/成人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地策划一些有意义的、能够让孩子们在社区中进行自由交往的活动。

      2. 计算与常识

      内容范畴:数的基本概念、简单加减法、物体称量;金钱的认识(金钱的价值、用途);归因概念(匹配、整理、分类 )。身体器官的名称、身体空间、位置概念(左、右、前、后、上、下)等,时间(白天、夜晚、大概的时刻)、日期等。事物的探索(常识):事物的认知(大小、形状、声音、色彩、质地、比较特征、功能、恒久性等);事物的因果关系。

      教学要点:

      (1)数的概念发展要按“口头数数、给物数数、按数取物、掌握数的概念”的顺序进行简单的数的认识,之后是简单的图形、钱币、长度和重量单位的认识。

      (2)社会常识要安排先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家庭和学校、身边的人等开始,再进行认识简单的自然现象、动植物、食品,以及交通工具等, 丰富视力残疾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

      (3)事物的探索、认知和因果关系等方面需遵循一定的事物发展规律,并根据视力残疾幼儿的身心特点,建立起孩子早期认知以及空间、时间关系等概念。

      3.运动与感知觉

      内容和分类:大肌肉运动(体育活动、健身运动);小肌肉运动 (手指精细技能运动、感觉训练等);感知觉统合活动。

      教学要点:

      (1)大肌肉运动是训练全身肌肉的运动、协调能力。包括脚部的走、跑、蹲、跳、爬等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运动和协调、平衡能力以及手部大肌肉的训练。

      (2)小肌肉运动最重要的是训练手指部分的灵活性,同时也包括手部肌肉的整体协调,如肩膀、手臂、手腕与手指等部位。

      (3)进行感知觉统合活动前需要先对幼儿进行专业的感觉统合测评,之后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和生动的游戏活动,通过借助特殊、专业的感觉统合器械,帮助视力残疾幼儿调整脑神经与身体的整体配合,促进身体协调能力的综合发展。

      4.定向与行走

      内容和目标:

      (1)建立与定向行走有关的身体部位、动作行为、方向方位、空间、时间、路形、路况等正确的基本概念,如关于楼梯、地板、窗户、房间、街、门、边、直、斜坡、拐角等认知概念,为定

录入:伊然 添加:2011-07-25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版权所有

  • 网站制作: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网站工作组
  • 京ICP备11025159号-3
  • 无障碍技术支持单位:烟台朱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