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家长应怎样对待视障孩子可编辑文字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
来自:
人气:2302
2011-07-27

 

      视障生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虽然他的辅导教师接受了视障教育专业培训,但是班里还有为数众多的正常孩子,教师不可能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视障生一个人身上,况且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也很短,因此家长在良好品德养成、功课辅导、视功能训练、定向行走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以及社会交往、心理康复等方面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长参与视障儿童的品德教育

      家长参与视障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视障儿童进入小学以后的阶段,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培养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时期的品德教育工作,对于他们一生都将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视障儿童来说,由于看不见或看不清,从小不能正常地与普通儿童一起参加活动,不能很好地适应家庭和周围社会环境,在经常失败和受挫折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意志薄弱、依赖等不良习气,或产生不讲卫生、不懂礼貌等不良行为。对这些问题必须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视障儿童家长参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家长要对视障儿童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通过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使视障儿童知道家庭生活道德规范、学校生活道德规范、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并且有相应的规范行为,使他们养成尊敬父母、尊敬老人、尊敬老师、热爱同学、讲究卫生、爱护公物、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

      二、家长参与视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社会交往是指视障生与其他人(包括学校师生、家庭和社会上的人)的接触与往来。视障生除了睡眠之外,其余时间都在直接或间接、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社会交往。也就是说,视障儿童的社会交往不但贯穿于他的整个学习活动,也贯穿于他的课余生活。

      社会交往是多渠道且通过各种感觉进行的。视障儿童由于视觉缺陷,在社会交往中,受到很大局限。例如不能看到对方丰富的表情、手势和其他肢体动作,以及周围的气氛;反之,他们也不善于利用上述手段表达自己的感情。限于上述原因以及知识的匮乏,势必影响到他们对别人意见的全面理解和相互交流,造成了视障儿童社会交往中的被动和不准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猜疑和畏惧。因此,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社会交往局限于视障儿童的小群体。这就大大削弱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培养视障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视障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能促进视障儿童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提高,能促使视障儿童心理健康,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对搞好视障儿童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培养视障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还能进一步培养视障儿童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视障儿童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对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的适应,在培养这些能力方面家长是大有可为的。例如,不歧视、不溺爱,把他看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积极参加家庭的各项活动;又例如,不把他看成家庭的耻辱,勇敢地面对现实,公开带他串亲、访友、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提高视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家长参与视障儿童的功课辅导

      辅导视障生功课,提高视障生学习能力,也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方面,绝大多数视障生与普通儿童没有明显差异。极少数视障生显得较为“愚钝”,主要是由于缺乏学习机会和实际经验,他们一旦有了上学和实践的机会,能力就能明显得到提高。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毅力等,它对学习成绩有时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对视障生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虽然他们在智力因素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由于视力障碍的原因,视障儿童对外界的一切缺乏直观印象,仍然会给学习带来很大困难。

      普通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对外界的认知主要依靠观察和模仿,这对视障婴幼儿来讲是无法做到的。如果家长在学龄前没有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训练,他们的早期智力就得不到开发,就会显得比其他儿童“愚钝”。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都有好奇心,但是他们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触摸。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家长没有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使他们受到碰伤、扎伤、烫伤等意外伤害,次数多了,他们就会变得畏缩、不敢主动探求新知识,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入学后的学习。受家庭溺爱的视障儿童,任何要求都会被家长无条件地满足,使他们变得懒于动脑、动手,入学后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是家长应尽的责任。视障儿童和健全儿童同班学习,学习内容相同,教学进度相同,视障儿童必然比普通儿童更为辛苦。家长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一方面要保证他们必要的学习条件。例如:保证他们在家自习的时间,保证低视儿童对灯光的要求。视障儿童由于看不见或看不清,对课文内容所涉及的形象缺乏了解,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们进行解释,因此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实物触摸、动作演示、语言描述等来对他们进行辅导,这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对盲童来讲,学习盲文非常重要,由于盲文是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家长和视障儿童的兄弟姐妹完全可以和他同步学习,边学习、边辅导,使他们尽快掌握盲文。

      四、家长参与视障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

      生活能力培养是家长参与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活能力就是个体独立生活或生存的能力。

      生活能力培养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家务劳动能力和一般劳动技能。主要是培养视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如用厕、衣着、卫生和安全等基本活动能力。

      一般来说,对视障儿童的教育以学校为主、以教师为主,但在生活技能方面,应以家长为主。

      在日常生活中,视障儿童家长常常出于对孩子的爱,认为孩子视力已经不好了,再让他们做事很不忍心,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也有的家长曾尝试着让视障儿童学习一些生活技能,但由于方法不得当,或者不注意安全,视障儿童学得很慢,甚至发生了一些意外事故,使家长认为教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最终放弃了对视障儿童生活技能的培养。有的家长认识到自己不可能跟孩子生活一辈子,视障儿童早晚要独立生活,便积极培养孩子各种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实际上孩子在学习生活技能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各种感官训练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对今后的文化学习很有益。

      在对视障儿童进行具体训练时,要针对视障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其特殊需要确定训练内容,如对盲生包括“定向行走”和“生活技能”两个方面,对低视生包括“功能性视力训练”和“生活技能”两个方面。

      在生活技能方面,盲童和低视儿童的训练并无多大区别,家长应该结合视障儿童特点,将一种生活技能分解成几个部分,手把手地边讲解边指导,反复训练,直到熟练后再把各个动作串连起来,就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家长还应注意养成有序放置物品的好习惯,以便使视障儿童凭记忆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也有助于培养视障儿童树立独立生活的信心。当然,有时意外的伤害会损害他们独立生活的信心,所以在使用刀剪、沸水、炉灶等方面,要特别注意教会他们怎样安全使用和放置。

      定向行走是一门教授视障儿童利用各种感官辨别方位和独立行走的能力。使视障儿童在任何环境及各种情况下均能安全、快捷且雅观地独立行走到达目的地。

      什么是定向行走训练?简单地说,就是希望通过一连串系统的训练,使视障儿童能有技巧地、安全地独立行走。

      定向是视障儿童通过参照物确定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位置。也就是说,定向是指视障儿童怎样知道自身位置及要去往目的地的位置。

      准确定向是视障儿童行走的前提,有效行走是到达目的地的保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要帮助视障儿童在行走中辨别方向。有视力的儿童能通过眼睛知道他们所处的地方,但盲童必须依靠他们的其他感觉(如听觉、触觉及嗅觉)来判断他们所处的位置。在这些方面,家长可以对视障儿童进行

录入:伊然 添加:2011-07-27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版权所有

  • 网站制作: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网站工作组
  • 京ICP备11025159号-3
  • 无障碍技术支持单位:烟台朱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