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海外资讯 /美国的盲人教育

美国的盲人教育

作者:
来自:
人气:1100
2007-03-27

 

      19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盲人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被认为是“智慧和行为上有缺陷的人”,是社会的包袱。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慈善家和慈善团体,少数盲人被收容到慈善机构养老送终。在收容所里,除了《圣经》没有任何学习资料,根本谈不上受教育。19世纪30年代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专供盲孩子住读的盲童学校,有名的博金斯校就是这一时期开办的。盲聋哑学者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安·苏丽文小姐,就是勃金斯盲校的高才生。

      以后的一百年里,盲校迅速发展,遍及每一个州。盲人教育实行和普通公立教育一样的课程与学制,除母语外,也要学习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从小学到中学,也实行12年一贯制。

      盲校也有体育课。当时,人们对盲童上体育课觉得不可思议,怕磕磕碰碰而鼻青脸肿。其实不然。跳高、跳跃、体操、拔河、爬竿、单双杠,盲童都能参加。短跑也可以,只要教师在终点线吹哨作为信号,盲童也能跑出好成绩。此外,盲生一样打篮球、棒球和保龄球,因为球内装有铃铛或BP发生器。更不可思议的是,盲生也能踢足球。20世纪20年代,肯特基盲校和密歇根盲校建立了自己的足球队,竟然和普通学校的健全人足球队进行比赛。惊人之举轰动了社会。

      盲校的学生有全盲、半盲和聋盲,甚至还有肢残盲童。因为是住校,所以有一个生活管理问题。这样,除了科任教师还配备有生活教师。生活教师负责管理、指导学生的生活起居。美国的生活教师,特别重视培养盲生独立生活能力,尤其是拿着白手杖独自外出行走的技巧。有些盲校的生活教师,还要担任手工课,教男生编篮、编筐、捆扎扫帚、拖把等;教女生织毛衣,做钩针活,乃至穿针引线……

      盲校也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他们照样演话剧,开联欢会、辩论会或诗歌朗诵会。盲生也组织童子军,出外野游、野餐或做实地旅行考查。盲校也有自己的歌咏队,经常和普通学校进行联欢。另外还有多种俱乐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有一个“晚餐俱乐部”,专门培养学生烤面包、做蛋糕。盲人还有自己的校刊,鼓励学生投稿,提高协作能力。校刊分印刷体和盲文两种。印刷体专供学生家长阅读,盲文版面向学生。

      除了正课,有些盲校还增加一些额外的课程,比如教盲学生打字、学电脑、学用圆珠笔写字。学生每人发一块纤维板,板上有浅浅的沟槽,将纸固定在纤维板上,用圆珠笔或铅笔写字,写出来的字不会串行重叠。为准确掌握字形,盲生还要学凸起的印刷体字母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特殊教育出现了新的情孩子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住家附近的公立学校走读,和健全孩子在一起上学。因此,20世纪初,有些公立学校出现了残疾学生集中上课的特殊班。特殊班里有盲人、聋哑人、聋盲人、肢残人、智残人,甚至多残人。现在的趋势是:盲童到专门盲校住读的越来越少,到普通学校走读的却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美国的盲人教育客观上形成了双轨制,即盲校住读制和普通学校的走读制。

      对于这种双轨制,美国人的看法很不一致,直到今天还争论不休。主张所有盲童进盲校住读的一派,认为这种制度好,因为盲童在盲校不会受歧视,他们相互理解的心态能促进互助,建立友谊,有助于学习和成长。而主张“一体化教育”的一派,认为共同相处能增进健全儿童对残疾儿童的了解,认识到他们残而不废,有助于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心理;而残疾儿童在共同相处中容易与健全儿童交朋友,造就未来的社交能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这两派都有道理,却难以统一。实际上历史已经做了回答;顺其自然,并存互补。

      有个叫克里斯逊的盲童,4岁进入一所公立幼儿园。对于他的到来,孩子们和教师没有大惊小怪。几天以后,孩子们跟克里斯逊混熟了,从心里承认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于是他们玩起了“盲人”游戏;学新伙伴儿的样,摸着墙壁走路,闭着眼睛吃饭……久而久之,他们忘了克里斯逊是个残疾人。而克里斯逊也没有受歧视的感觉,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

      一天,教师拿来一个密封的纸袋,鼓鼓囊囊地不知装了些什么。教师让大家在纸袋外面触摸,不许打开来看,谁猜对了给谁。孩子们摸了半天说不出来,而克里斯逊很快就猜出纸包里装有动物饼干。孩子们又羡慕和妒嫉,很不服气,认为克里斯逊具有天生的“不公平”优点。

      克里斯逊进幼儿园的前一年,他母亲每周花一个下午时间,带儿子到幼儿园附近熟悉环境。因此一年后,克里斯逊下车无需别人搀扶,就能独自走进幼儿园大门,走进教师。不仅如此,在教师的带领下,他和别的孩子一起,排着队,进自助厅用餐。

      普通中、小学里的盲生,除了一般科目外还应学布莱尔盲字,可是普通教师不会盲字怎么教呢?于是“巡回教师”出现了。所谓巡回教师,就是由一位专职人员轮流到普通学校专教盲生学盲字。巡回教师比较辛苦,一人负责20来所公立学校,一周要走上百英里的路。此外,巡回教师还要教残疾学生必要的生活技能。

      美国没有专门的残疾人大学或残疾人学院,盲人和其他人一样,自己选择大学深造。在美国,有大学文凭的盲人不足为奇,有的还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比如有个叫斐南斯基的盲人,1945年进布郎大学,1949年获物理学学士。1950年他考入有名的哈佛大学,第二年该校授予他数学硕士。此后他工作了几年,1954年又回到布郎大学,4年后荣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文南斯基从学士到博士,也就花了10年时间。要知道,他左眼全盲,右眼才0.02的视力。

      1975年,美国政府颁布《残疾人教育法》,从法律上肯定了残疾人和健全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个人、任何部门,不得歧视和反对。那种考上大学因残疾而被拒之门外的现象,是不允许存在的。

      据2001年统计,美国共有学龄儿童约5,200万,其中学龄盲童约58,000人,占千分之一。在这些学龄盲童中,四分之三是半盲,四分之一是全盲。至于盲人大学生比例更高,每百名大学生中有4名是盲人。自《美国残疾人法》颁布以后,为迎接就业高潮的到来,大约有30万盲人进入各类大学或技术学校深造。盲人大学生一般都能就业。有的进政府机构,有的被大公司聘用,也有的自己创业当老板。

      在校的盲人大学生,每年暑假也可参加国会实习。他们被安排到国会各办公室,协助联邦政府工作人员处理相关业务,把学来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了解历法过程,增长社会经验,锻炼工作能力。这种实习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很有好处,因此深受盲人大学生的欢迎。实习是自愿的。期限是6月初到7月底,每周还有100美元的补助。除了国会,也可申请到盲协或其他残疾人组织实习锻炼。

      美国盲人所以能受高等教育,除了宽松的政策外,还仰仗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上中学、上大学,不仅有盲文课本,还有录音机、打字机(现在,盲文写字板都用得很少),如今还多了个电脑。电脑有语音输出功能,把书面文字转换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等,供盲生选择。对于又聋又盲的大学生,电脑就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凸起的点字,聋盲人凭触觉能读万卷书。

      另外,美国盲文出版社对盲人教育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该出版社每年印制2,500万页盲文和2,500万页大号印刷体字,每年还录制300多万套有声读物,包括磁带和光盘。

      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的盲人,社会向他们提供自学成材的条件,成为美国特殊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著名的海德里盲校,就是一个非赢利的远程教育机构。它向盲人免费提供盲文课本,又向弱视者免费提供大字印刷品。盲人还可以向图书馆借书自修。美国每一个州都有盲文图书馆。打一个免费电话,说明所需书目和详细地址,一周左右就能收到。借书是免费的,邮局投递也是免费的。还有录音图书馆,可以借到磁带、光盘或录像带。向普通图书馆借印刷体书籍也可以。只要买一台电脑阅读机,就能独立进修。400页的平装书,一个小时就能读完。一张CD唱片,可容纳几千页的大厚书。还有,美国盲人、残疾人国家图书馆,从2000年8月起,开通网上阅读业务。这就是说,盲人不买书、不借书,可以直接从因特网上阅盲文书籍。当年开通的有2,700所套,以后每年增加新书,以满足盲人的求知欲。

 

录入:伊然 添加:2007-03-27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版权所有

  • 网站制作:中国盲人协会盲人家长委员会网站工作组
  • 京ICP备11025159号-3
  • 无障碍技术支持单位:烟台朱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